即時新聞

Detail
  •  

 
  • (蘋果日報2016年10月08日)
【洪子恩╱台中報導】市場上充斥各種「耐震」住宅,有些強調耐震力達7.5或8級,有些號稱採高鐵專用的鋼筋續接器,部分標榜斜撐制震系統,或SRC耐震等,不少錯誤訊息容易誤導消費者。專家建議,直接從設計源頭來看耐震級數,最乾脆實際。

建物耐震力取決於施工品質,而非設計或配備。

地震的震度代表地面上感受到晃動的程度,依據地表加速度大小分成0~7級,建築耐震力在不同區域也有不同要求,如北部、南部地區多耐震5級即可,中部及東部則需6級,只有極少數施工極佳的住宅可能達7級耐震,至於8級則是核電廠才有,住宅不可能做到該耐震程度。 

在斷層帶周邊,法規對建築耐震的要求更高。

結構比液化問題更重要
一般人也常以為,SRC(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,鋼骨鋼筋混凝土)或SC(鋼骨)結構會比RC(鋼筋混凝土)更耐震,其實只要耐震標準相同,3結構的耐震度相同,無優劣問題。台灣建築安全履歷協會理事長戴雲發表示,SC的斷面最細、造價高、施工速度最快,不過因結構最具韌性,地震來時晃動幅度大,須搭配制震系統,以提高舒適性。

今年初高雄美濃地震,也掀起土壤液化議題,堡壘建設總經理鄭功仁表示,重點還是在「結構安全」,如果基座及上部結構安全,即使液化導致房屋傾斜,結構也不至於被拉扯破壞,房屋可再透過工法來扶正。

鄭功仁表示,台灣位處板塊交界,本身就是破碎帶,「像盤子掉到地上碎裂,沒破的部分,裡面可能也藏有許多細紋,一折就斷,因此耐震係數愈高的住宅,還是愈安全。」

房子的結構設計、耐震力屬於一般人看不到,也看不懂的範疇,建案現在也多會打出似是而非的耐震廣告。鄭功仁指出,只要建物的結構設計正確,加上確實施工,都會有可靠的耐震度,這與其所在位置的地質、使用何種建材,都沒有太大關係,「消費者在事前多做功課,了解建商老闆的背景,從網路、專業人士口中探聽口碑,是最佳自保之道。」 

社區的地下室有幾層,牽涉到的是停車位需求、成本考量,與結構並無關聯。

許多透天住家會採筏式基礎,但只有在軟弱地盤區才具優勢。

在土壤液化潛勢區,可以打基樁來強化基礎。